從2016年的新疆會議至今,依靠錯峰停窯大大緩解了水泥行業的供需矛盾,水泥企業的利潤率因此翻了十幾倍;水泥市場均價從200元/噸左右一路漲到400元/噸左右,水泥股票的市值也是翻了幾倍。
錯峰政策給水泥行業帶來了5年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同時也存在負面效果。首先因為一路高漲的水泥價格,使很多原本快要停產或者已經停產一段時間的水泥僵尸企業重新活了過來,再有大量水泥企業為了追求短期效益,一邊錯峰停窯一邊技術改造提產,造成了原有存量熟料產能的增加,還有少數企業鉆國家出臺的水泥產能減量置換的相關政策的空子,以產能置換的手段新建了很多大型的先進熟料產能取代了很多落后產能和僵尸產能。因此雖然錯峰生產緩和了供需矛盾,但是減少的不是水泥行業的真實熟料產能而是短期熟料產量,在錯峰政策實施后的5年里,水泥行業的總產能實際上增加很多,且5000噸/天以上的大型熟料產能的比例也提高很多。
從現實角度來說,水泥行業對錯峰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全國各地的錯峰停窯天數逐年快速增加,但是錯峰起到的效果卻在逐年減弱。2017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水泥行業的錯峰停窯只有40-60天,到202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全年錯峰停窯時間已經達到了150-180天。這個數據已經觸碰到理論上錯峰模式有效的范圍上限。依據原拉法基全球水泥窯線平均產能利用率和平均利潤關系圖來推測,產能利用率50%左右是水泥企業獲利的臨界區域,也就是說如果水泥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低于50%,全行業都將很難獲利。
當水泥企業水泥銷量和銷售收入大幅下降,但是因固定成本分攤的原因,綜合成本下降并不多,造成利潤的大幅下降。
在產能利用率下降的前提下,提升水泥價格成為水泥企業盈利的唯一手段。錯峰生產能夠幫助水泥價格提升是有極限的,當局部區域價格過高的時候會帶來外來水泥的市場入侵。預估較穩定的水泥價格區間在350-450元/噸,過高的水泥價格很難長期維持。除非水泥行業市場高度集中,嚴格控制水泥銷售流向,并且大部分跨省銷售都能夠被很好管控(顯然此條件目前很難做到)。
例如一家5000噸/天的窯線,以前市場較好的時期,主核心市場周邊半徑30-40公里能夠銷售大約60萬噸水泥,然后半徑100公里的主市場面臨很多競爭對手也能購銷售大約100萬噸以上,再找一些機會市場每年少銷售一些,那么每年能夠有200-240萬噸水泥銷量,價格能夠做到350元噸/以上,這樣該工廠每年的銷售收入能夠大于6億。但是市場需求大幅下降50%,主核心市場只有30萬噸左右的銷量,要增加銷量只能在主市場和外圍市場獲取份額,競爭對手也會這么想,必然引發價格戰,主市場和機會市場銷量沒有增加價格卻大幅下降,最后均價只能做到250元/噸左右,全年的銷量100萬噸,整個銷售收入只有之前的40%左右。
在2022年上例類似的情況在全國各地比比皆是。錯峰已經從水泥企業主要盈利方式變化為水泥企業主要生存方式,錯峰的具體形式也從最初的市場淡季錯峰旺季不錯,逐步變為淡季錯峰旺季也錯峰,最后形成淡季停產旺季錯峰恢復價格的模式。
現如今,水泥行業真正的實現去產能非常困難。水泥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水泥龍頭企業的新型熟料產能的占比也越來越高,造成神仙打架誰也不怕誰的局面,依靠市場競爭力量去產能難以實現。國家在2021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碳排放交易管理辦法(實行)》政策為水泥行業去產能帶來了曙光。水泥行業作為高能耗行業是受此政策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有統計稱平均生產一噸熟料要排放一噸左右二氧化碳,生產水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站全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20%左右。因此水泥行業削減總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不但是市場的需要也是落實碳減排政策的剛性要求。水泥行業有很大比例2500噸/天以下的高能耗產能,如果能夠大幅度減少這部分產能,不但會降低碳排放量也會很大程度上的幫助水泥行業真正實現去產能。
文章來源:水泥縱橫
點贊 |